|
|---|
清晨六點,滾燙的熱浪已攀上城市屋頂。四山社區濱江新居的物業隊照例“逆行”——一把掃帚、一塊抹布、一支水槍,開始“三洗”作業:洗路面、洗燈桿、洗垃圾桶。沒有鑼鼓喧天的儀式,只有對講機里簡短的提醒:“兄弟們,先喝口水,再出門,今天太陽毒。”

掃帚貼著柏油路面前后推拉,塵沙與落葉被迅速歸攏;廣場花磚縫里,掃帚斜挑,灰霧散去,磚色重新鮮亮;樓道里,掃把步步高升,屋頂蜘蛛網、枯葉一并卷走。工裝被汗水浸透,卻無一人停步。王奶奶牽著小孫子經過,孩子鞋底蹭了蹭地面:“奶奶,地會反光!”王奶奶笑答:“是爺爺們把黑夜留下的灰塵掃走了。”不知疲倦的掃帚繼續向前,所過之處像被揭開一層厚紗,主干道、綠化帶、樓棟口依次露出清爽的底色。偶爾有晨跑的年輕人路過,耳機里鼓點強勁,卻被“刷刷”聲壓下去,鞋底與潔凈地面輕輕摩擦,像踩在一面會呼吸的鏡子上,涼意從腳底悄悄升起。
(圖為維修人員擦燈罩)
太陽繼續攀升,維修組接力上陣。“注意,桿身燙手,手套雙層!”班長在對講機里提醒。“收到!”維修師傅背著工具包,像“蜘蛛俠”攀上燈桿。抹布蘸著清潔劑先走一遍,塵垢、蟲尸簌簌掉落。老化的線路被剪掉,新線套上絕緣管,最后旋上透亮的新燈罩。汗水滴在金屬桿上,“呲啦”一聲化作白霧。“最后一盞,準備通電!”班長仰頭喊。嗡——一盞盞路燈齊亮,白光刺破熱浪。樓下乘涼的大爺豎起大拇指:“燈亮了,心也亮了,師傅的汗水沒白流!”一盞盞路燈在白晝中悄然煥新,像提前排演的夜空,靜靜等待暮色降臨。

(圖為清洗垃圾桶)
清洗車拉來高壓水槍,對準排排綠色垃圾桶。桶壁隔夜菜汁、油漬被水柱瞬間卷起,泡沫裹著異味流進排水溝。清洗人員的長柄刷上下翻飛,桶沿、桶蓋、輪子縫隙一寸不落。沖完數遍、再灑消毒水,垃圾桶褪去黏膩,恢復原本草綠。居民隨手掀蓋,一股清香先飄了出來,有人輕聲感嘆:“原來垃圾桶也可以沒味道。”
掃帚帶走灰塵,燈桿擦亮曦光,水槍沖去油膩。高溫繼續,四山社區卻用最普通的工具完成一次“降溫”魔法:路面會呼吸,燈光會唱歌,垃圾桶也學會了清香。高溫還在,但“高溫綠”已從一次突擊變成長效機制,從路面爬上了墻,從燈桿鉆進了數據,最終在社區的智慧里繼續生長——讓干凈成為習慣,讓清涼成為常態,讓每一次回家都自帶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