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---|
走在清水街道聯盟社區的村道上,兩旁綠油油的水稻田總是格外引人注目。這片一百多畝的土地,正是通過土地流轉由種糧大戶承包種植的成果。近年來,聯盟社區持續推進“五百計劃”,通過土地復耕累計流轉土地兩百多畝,不僅為集體經濟增收100余萬元,還帶動了近百戶農戶增收。讓土地變成集體經濟增收的“活資產”,變成群眾增收新途徑。

(圖為社區黨總支召開“四議兩公開”土地流轉會議)
強化黨建引領,錨定發展路徑。聯盟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將村幫村基層組織建設與土地流轉工作深度融合。黨建強班子,筑牢土地流轉組織根基。指導村幫村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,構建起“支部引領+黨員帶頭+村民參與”的工作機制。黨員干部帶頭入戶宣講土地流轉政策,耐心答疑,切實消除群眾顧慮,同時,社區監督委員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,堅決杜絕拖欠流轉費、改變耕地用途等現象發生,讓村民群眾放心流轉,為土地流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。黨建謀發展,指明土地流轉方向。嚴格落實“四議兩公開”制度,村幫村多次組織召開村“兩委”會議、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,緊密結合村情實際及發展需求,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,科學謀劃土地流轉工作,最終成功探索出“黨支部+生產托管+效益分紅”的新路徑,實現土地資源的統籌規劃與協同發展。

(圖為土地流轉后的水稻田)
流轉利益共享,激活發展活力。今年四頃自然村的小伙子倪炎成了聯盟社區土地流轉的“領頭雁”,也是第一個敢于“吃螃蟹”的人。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,倪炎敏銳地看到了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前景,積極響應政策號召,率先行動,在村里一口氣承包了近百畝土地。他的成功實踐,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,也為鄉親們開辟了一條穩定的增收渠道。受益村民王竹堂對此感觸頗深:“我們已經連續兩年領到土地流轉費了,每年開春,錢都按時打到我的賬戶上。有了這筆固定收入,心里踏實多了?!甭撁松鐓^黨總支書記周光斌介紹,土地流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,社區在啟動前做足了功課:“我們組織了多次實地調研和入戶走訪,反復宣講政策,摸清村民意愿。對于像倪炎這樣的種植大戶,更是嚴格核查了他們的征信狀況和實際經營能力,并通過規范合同、引入監督機制等方式,力保流轉過程公開透明,群眾利益不受損失。下一步,社區還將繼續探索,讓土地流轉的紅利惠及更多家庭。”

(圖為聯盟社區大場四自然村正在收割水稻)
創新工作模式,確保流轉收益。推行“村黨支部+合作社+企業+農戶”“種糧大戶+農戶”等多元方式,由合作社、農戶將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以及白肉市場等企業,有力推動整村、跨村整合土地,實現規?;洜I,土地流轉價格最高達到1000元/畝。白肉市場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源、人才、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優勢,提供全程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支撐,有力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。依托安徽長江農林產權交易所“云交易”平臺,引入線上競價、線下協商等交易模式,吸引企業、個人參與競標。截至目前,聯盟社區在農林產權交易平臺成交土地237.54畝,總金額達100余萬元,實現了交易過程的公開、公平、公正,提升了土地流轉的增值率。
聯盟社區的土地流轉工作,是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的生動實踐,為聯盟社區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,努力書寫農業興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美好畫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