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---|
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牽引,蕪湖市鳩江區發揮組織起來的力量,做好聯農帶農文章,不斷促進村集體和村民“雙增收”——
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石。如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,促進村集體和村民“雙增收”?蕪湖市鳩江區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牽引,做好聯農帶農文章,著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,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,用黨建引領一顆“子”,帶活產業興旺一盤“棋”。
挖潛能——
盤活村級閑置資源資產
5月29日,走進鳩江區二壩鎮天河村共富工坊(食用油加工廠)生產車間,一陣陣濃郁的菜籽油香味撲鼻而來。整潔的車間里,幾名工人正在各自的崗位有序忙碌。
天河村土壤疏松肥沃,是遠近聞名的糧油主產區。2024年12月,該村投資近90萬元,將閑置多年的老天河鄉糧油加工廠翻新,改建為共富工坊,引進全自動榨油機,專門生產菜籽油和芝麻油,打造“天河小榨”食用油品牌。
“截至目前,已收購本村及周邊村的油菜籽約10萬斤,生產的食用油銷售額達到30萬元。”天河村黨委書記劉仕龍告訴記者,創辦共富工坊,一方面可延伸農業產業鏈,推動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,另一方面可為村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,增加村民收入。
群眾富不富,關鍵看支部。天河村黨委堅持黨建引領,積極探索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。
2022年8月,該村黨組織領辦的蕪湖天河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,首期出資額150萬元。其中,村集體經濟入股85萬元,村民入股59萬元,管理人員入股6萬元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經營內容包括土雞、雞蛋、蔬菜銷售,食用油加工、銷售,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統一購買、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、作物秸稈處理等。
“村里一些農戶家里生產的土雞蛋,雖然品質很好,但想要對外賣時卻找不到銷路,或者賣不上價格。”劉仕龍介紹,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把分散在農戶手上的雞蛋統一包裝,統購統銷,通過對接抖音、微信等平臺,擴大宣傳,銷路逐漸拓開,價格也隨之得到提升。
“合作社還承接環境衛生公共設施安裝、園林綠化工程施工、道路硬化施工等公益性項目。”劉仕龍介紹,2024年天河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212萬元,收益達到67.9萬元。
與天河村的做法相類似,鳩江區湯溝鎮黃馬村去年根據村黨組織決策,盤活閑置多年的小學校舍,成立了鑫垚食品公司,村集體入股55%。公司去年6月正式生產,短短幾個月就從農戶手中收購了3萬多斤菜瓜,生產醬瓜1萬多斤,銷售額達22萬元,村集體增收3萬余元,帶動農戶增收3萬余元。今年,黃馬村計劃將菜瓜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。
二壩鎮的康灣村離長江不遠,境內水資源豐富,是發展龍蝦等水產養殖的理想之地。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,帶動村民增收,去年,該村嘗試在稻田里養殖澳洲淡水龍蝦150畝,喜獲成功,今年將擴大規模至350畝。
“由于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,村里老齡化嚴重,一些土地曾出現拋荒或半拋荒狀態。”康灣村黨總支書記汪振同介紹,村里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,建立稻蝦共生示范基地,提高土地產出率,壯大村集體經濟,并帶動部分年紀大的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。
“澳洲龍蝦的排泄物為水稻提供有機肥料,高高的稻稈為龍蝦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。這種農漁結合的良性循環,全程不施化肥、不打農藥。”汪振同告訴記者,澳洲龍蝦每畝產量在300斤至400斤之間,扣除蝦苗、飼料、人工等成本,每畝純利潤能達到5000多元。
看到康灣村養殖澳洲龍蝦獲得成功,當地蔬菜種植大戶谷小將今年也搞起了澳洲龍蝦養殖,采取“麥蝦輪作”模式,面積有180畝。“5月8日放的蝦苗,到9月下旬就可以陸續捕撈上市了。預計每畝產量350斤左右,按照去年的田頭收購價每斤40元測算,龍蝦畝收益較為可觀。龍蝦收獲結束后,還可種上一季小麥。”谷小將說。
提質效——
做強做優鄉村特色產業
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。鳩江區多個村立足本地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、地理區位、生態環境等比較優勢,大力培育區域特色鮮明、比較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。
個大、皮薄、多汁的“江北葡萄”,一直深受蕪湖市民歡迎。而蕪湖市場上的“江北葡萄”,大多產自二壩鎮的水樓村。
水樓村轄23個自然村,耕地面積6100余畝,擁有多年的蔬菜、葡萄、西瓜種植歷史。
“村里葡萄種植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,葡萄品種主要為巨峰,還有少量的陽光玫瑰。”水樓村黨委書記駱平介紹,目前全村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100多畝。
在水樓村葡萄種植基地,記者看到,連片的葡萄大棚有序排列,頗為壯觀。村民伍為龍正在大棚內為葡萄疏果。“我種葡萄有10多年了,現有4個大棚,2畝多地。近幾年,葡萄畝均純收入在1萬元左右。”伍為龍說。
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推動葡萄產業提質增效,2022年5月,水樓村成立村黨組織領辦的蕪湖水盛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,探索“合作社+農戶”發展模式,打造“江北水樓村”“江北大龍灣”兩大品牌。
此外,水盛農業合作社還在葡萄科學種植、品質提升上做示范。“去年下半年,合作社流轉30畝土地,與本地葡萄種植大戶共同投資60多萬元,建立葡萄標準化種植基地,現有9個連棟大棚、32個簡易大棚,預計明年7月,葡萄就能上市。”駱平介紹,該基地的技術團隊由安徽農業大學專家、蕪湖市和鳩江區農技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組成,專門負責新品種的引進和新技術的推廣。
鳩江區湯溝鎮紅旗村是個江邊村落。在離長江岸線數百米遠的埂堤上,一棟棟民居沿著江水的方向一字排開。民居的背后,整齊劃一的高標準農田里,是一望無際的連片果蔬大棚。
“我們村氣候濕潤,肥沃疏松的砂質土壤特別適宜瓜果蔬菜生長。”紅旗村黨委副書記汪宗道告訴記者,多年來,村民專注于種植吊瓜、毛豆、辣椒等大棚果蔬和鮮食玉米、南瓜、紅薯、馬鈴薯等露天經濟作物,其中吊瓜最為出名。
“吊瓜就是吊蔓西瓜,它不同于傳統的‘趴地瓜’。種植時,將西瓜藤蔓人為牽引、朝上生長,西瓜被陽光均勻照射,加上疏松的砂質土壤,使得西瓜口感特別脆甜。”紅旗村果蔬種植大戶童少則介紹,早熟吊瓜5月初上市,畝產量約6000斤,畝產值約1.5萬元。
童少則的家庭農場現有40個果蔬種植大棚,占地23畝,主要種植吊瓜、毛豆、辣椒。“今年上半年種了13畝吊瓜、10畝毛豆,下半年全部種植辣椒,全年純收入預計可達20多萬元。”童少則說。
“以前村里耕地較為零散,而且遇到連續下大雨,田地很容易被淹。2023年村里建成高標準農田3800余畝,土地平整、集中連片、設施完善,抗災能力大幅度提升。”汪宗道介紹,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帶領下,紅旗村大力推進果蔬產業擴規模、提品質、增效益。
與水樓村、紅旗村的“打法”不同,鳩江區白茆鎮套北村基于規模化油菜花基地、桃花園、葡萄采摘園,2022年2月成立黨組織領辦的蕪湖塔江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,村黨組織占股63%,村民占股30%,管理人員占股7%。
合作社以“套北”為品牌,大力推進鄉村旅游與農業、文化融合發展,構建“春賞花、夏采摘、秋豐收、冬民俗”的旅游格局。
“今年油菜賞花季,累計接待游客12萬余人次,帶動社會消費530余萬元。”套北村黨委書記姚軍亞告訴記者,塔江生態農業合作社建了630畝蕪湖大米種植示范基地,利用村民閑置房屋建了民宿。此外,還幫助蔬菜種植大戶連片流轉土地,承接人居環境整治等小型項目。
“合作社約定每年從純收益中提取70%資金,按占股比例進行分紅。”姚軍亞說,2024年合作社實現經營性收益103萬元,分紅70多萬元。
強扶持——
凝聚發展合力激發內生動力
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,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離不開必要的政策扶持。
鳩江區建立“區主導、鎮主抓、村主角”三級聯動格局,區委、區政府把產業振興作為壯大集體經濟的突破口,持續優化扶持政策,不斷凝聚發展合力、激發內生動力。
2024年,鳩江區出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方案,支持村集體開展投資、項目初期扶持、村集體盤活土地資源和閑置資產,支持各村開展項目比拼,“真金白銀”獎勵先進村集體。2024年,鳩江區撥付各級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補助資金750萬元。
鄉鎮“選馬”、實地“相馬”、現場“賽馬”、持續“強馬”……鳩江區開展一系列創新做法,挖掘優秀產業項目,選出優秀“帶頭人”。2024年,對全區集體經濟“賽馬”大賽中獲評一、二、三等獎項目,分別給予30萬、20萬、1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,推動村集體建項目、闖新路。
“紅旗村在集體經濟‘賽馬’大賽中喜獲二等獎,獲得扶持資金20萬元,這對我們做強做優吊瓜產業,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。”汪宗道開心地說。
鳩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兵兵介紹,2024年,全區村集體經濟項目共申報115個,從中評選出黃馬村醬瓜發展項目、保圩村育插秧服務中心項目、康灣村澳洲龍蝦養殖項目等6個優質項目。以優質項目為引領,瞄準“做強一產、培優二產、激活三產”目標,用心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。
鳩江區還引導各村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探索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。
該區江北地區農業資源豐富,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量大。白茆鎮的主導產業為玉米、水稻、小麥和蔬菜,在區農業農村局支持下,該鎮旭光村成立蕪湖旭耕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,為本村和周邊村提供農事全程機械化服務。2024年,旭光村農事服務經營收入達85.5萬元。沈巷鎮則利用規模化糧食、蔬菜的生產優勢,鼓勵各村大力發展農事服務、糧食烘干、稻米加工等項目。
二壩鎮抱團成立的強村公司——蕪湖市惠生項目投資有限公司,借力江北開發建設,發展物業經濟,建設集購物、餐飲、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網紅商業街區。通過店鋪出租、拓展物業服務等,強村公司每年可增收45萬元。
鳩江區委副書記、組織部部長孫安平介紹,目前鳩江區56個行政村中已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8個,共吸納入社群眾1755人。2024年,全區村均經營性收入235.78萬元、收益73.99萬元,同比分別增長超過57%和28%,經營性收益50萬元以上村占比64%。鳩江區將持續深化“鳩地共富”行動,激發鎮村主體作用,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質增效,讓黨組織強起來、集體富起來、村民樂起來,著力打造“路凈水清村美業興人和”和美鄉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