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---|
在城市化的浪潮中,人們對“詩意棲居”的向往,從未如此強烈。那份向往,是望得見的青山綠水,是觸手可及的產業興旺,是縈繞心頭的濃濃鄉情。今天,讓我們一同走進二壩鎮這幾座煥發新生的村莊,解碼它們如何將宜居的夢想,一步步變為生動的現實。
產業賦能,在家門口點燃希望
宜居的前提是樂業。曾經的鄉村,留不住年輕人,只因缺少希望的田野。如今,特色產業的星星之火,已呈燎原之勢。
在水樓村,連綿的葡萄架構成了獨特的風景線。這里不僅打造了規?;木G色種植基地,更注冊了自己的品牌“水樓葡萄”。通過科學種植、精細管理和電商營銷,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,變成了村民口袋里的“金珠子”。品牌化之路,讓農產品擺脫了“論斤稱賣”的舊模式,賦予了鄉村經濟更高的價值和尊嚴。
而在康灣村,一片片標準化養殖塘波光粼粼,這里孕育的不是普通的魚蝦,而是經濟效益極高的澳洲淡水小龍蝦。村民們通過技術培訓,掌握了這門“致富經”,活蹦亂跳的小龍蝦通過網絡訂單發往全國各大城市,康灣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“龍蝦之鄉”。特色養殖,為村莊注入了活水,讓村民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寬。
同樣,天河村則深耕本地傳統,建起了現代化的“天河小榨菜籽油廠”。它保留了古法小榨的濃香精髓,又引入了食品安全和品牌包裝的新理念。這座油坊,不僅榨出了滴滴醇香的菜籽油,更榨出了集體經濟的豐沛活力,讓本地的油菜種植業煥發了第二春。
環境蝶變,于山水間安放身心
產業興旺了,家園更要美麗。一場以“人居環境整治”為核心的鄉村美化運動,在這些村莊里靜默而深刻地發生著。
天河村率先發力,從清理房前屋后的亂堆亂放,到實施垃圾分類、污水集中處理,村莊面貌煥然一新。更重要的是,村里將一片閑置地精心打造成了村民活動廣場。如今,這里安裝了健身器材,建起了文化長廊,白天是老人散步、孩童嬉戲的樂園,夜晚則成為廣場舞的海洋和村民交流信息的客廳。這個廣場,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拓展,更是村民公共生活的重塑。
康灣村則將“廁所革命”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突破口。過去簡陋的旱廁被一一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干凈、衛生的無害化衛生廁所。這一場看似微小的變革,卻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,是鄉村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。
在水樓村,環境的提升體現在整體居住品質上。他們對原有的“水樓小區”進行了全面改造,外立面統一美化,道路硬化拓寬,水電管網升級,并見縫插針地進行了綠化美化。昔日的老舊小區,變成了整潔優美、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宜居社區,讓村民們擁有了不輸城市的居住體驗。
鄉風浸潤,在傳承中凝聚合力
宜居的至高境界,是人心的歸屬與精神的富足。這些村莊在追求物質豐裕的同時,從未忘記守護那份淳樸的鄉風民風。
無論是天河村的廣場文化,還是各村自發組織的民俗節慶、道德評議活動,都在潛移默化中涵養著文明的鄉風。鄰里互助、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以延續和弘揚。外出闖蕩的年輕人,被家鄉的變化所吸引,紛紛帶著新知識、新視野返鄉創業,成為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。新老村民的融合,為鄉村帶來了活力,也讓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。
從水樓村的品牌農業,到康灣村的特色養殖,再到天河村的特色加工與公共空間建設;從人居環境的“硬件”升級,到鄉風文明的“軟件”提升。這些村莊用各自獨特的實踐告訴我們:宜居鄉村,并非千篇一律的模板,而是立足自身資源,走出一條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的和諧之路。
這里,有綠水青山的顏值,更有金山銀山的價值;有現代生活的便捷,更有田園牧歌的閑適;有個人奮斗的舞臺,更有社區守望的溫暖。這,就是我們心中向往的家園,是鄉土中國在新時代書寫的最動人的詩篇。